三多九如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LYP

器说2012 永不消失的光泽

  [复制链接]

33

主题

4780

帖子

2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弆韵斋·召苏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0140

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注册时间
2011-6-7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3-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utshell 于 2013-1-7 16:37 编辑

1、十三行主要是牙行,即利用其与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做中间商同时也兼政府的包税人,这种能力应该是福建广东商人在此前数百年合法或非法的贸易活动中积累习得的。闵粤商人不但是当时中国外贸主流业者,也垄断了东南亚多地的商贸活动。比如在阿育陀耶和早期曼谷王朝时期他们是大城和曼谷的主要商人,主要华商家族甚至变为官僚权贵商人,长期占有泰国政府相应部门的职位。纵观广东商帮历史,可以说广东人最擅长的是从事贸易,而不是从事制造业,主要是商人而不是实业家,后者反而是宁波商帮等的特长。

2、十三行发端时还算清中期。晚清国库吃紧,主要是赔款、贪腐、挥霍所致,并不代表中国市面上缺银。中国在清朝时银矿开采量虽高于此前历朝,也就四五十万两一年,绝大部分白银均为晚明以来外国所输入,清朝的输入量甚至大大高于进口货物和赔款导致的流失量。清政府历年国库收入在3000万到1亿两之间,捐税虽不一定全由银来支付,但仍可反应民间银两基数甚大。实际上中国在清朝并未像明中期那样发生长期显著的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现象,因此总体看不至于缺银缺到金银首饰业无以为继的地步。

3、中国人不做银器皿主要是风俗文化、生活习惯原因,大多数日用品为陶瓷、竹木、各式漆器所制,金银多用于首饰且数量不小。金银器皿的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官方的造办局和民间的作坊都有做,但总量并不多。清朝来华洋商、教士日多,带入不少外国器物,当时中国的外销瓷器就有一些一开始就是模仿外国人带入银器制作的。此时广东商人和洋人发现在中国加工银器再转售西方的商机,便寻工匠,先模仿,后创新,外销银遂红火起来了,成为广东银作的主业。外销银出口的虽然是银,但仍然是贸易顺差,银流入大于流出。当时洋人除了卖鸦片毒品外,真没啥能赚中国百姓钱的正当行业。

4、个人觉得外销银大多并非使用洋银元等材质直接加工,而由市场各处弄来的银材,经银炉业或匠作行自己的银炉提炼后使用,保持传统的制作流程。其纯度总体上是较高的。

点评

LYP
自2000年收到第一件ces,贴焊花卉银碗,由于各方面消息的交流不畅等原因,直到约十年后,国内不少藏家收到了为数不少的精美器物。以后又有人对外国人写的专著作了介绍,我才开始注意到对它们的收藏与研究。 任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8 12:23
因此银器店铺收入以银元为主,洋商按律不可用船货冲抵,入关洋货只能交于行商交易。  发表于 2013-1-7 17:47
十三行时期的银器外销是行商不干预的小宗交易,属于完全自由贸易,对行区内的中国银器店铺而言则是纯销售,对外国商人则是纯购买(定制或随机交易),必定是顺差。当时清廷规定,交易差额用洋银补齐。  发表于 2013-1-7 17:43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30 收起 理由
apsaras + 30 分析到位!

查看全部评分

微信:suoluomi8888  闲鱼:古老的蜜

143

主题

5313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18652

三多讨论版版主三多杰出贡献者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QQ
注册时间
2009-6-7
性别
发表于 2013-1-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nutshell 发表于 2013-1-7 16:28
1、十三行主要是牙行,即利用其与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做中间商同时也兼政府的包税人,这种能力应该是福建广东 ...

十三行时期的银器外销的当时总价值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几十年的累计价值甚至抵不上一船茶叶的价值,在当时的外贸总额中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点评

见解一致!  发表于 2013-1-7 18:06
银民公仆

0

主题

162

帖子

2万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429
注册时间
2012-1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3-1-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nutshell 发表于 2013-1-7 16:28
1、十三行主要是牙行,即利用其与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做中间商同时也兼政府的包税人,这种能力应该是福建广东 ...

没有将纯度较低的洋银元多快好省得直接制作成银器,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对品质还是有追求的。缅怀下。

点评

LYP
当时中国出口银器可谓是几千年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突破,但这却花费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自汉以来至清代,通过逐步形成的丝绸之路,在国际贸易中,基本上是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换回的是白银及珠宝。[/b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0 13:57
谢谢小陈老师的资料。常常默默偷师从不言谢,顺便跟您检讨下。  发表于 2013-1-7 23:30
曾经有人测试过部分CES,其成色范围在.840~.980之间。由于中国银器不论是内销或外销,都没有官方的成色标准。这个测试的成色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工艺需求和道德水准的综合表现结果。  发表于 2013-1-7 22:17

33

主题

4780

帖子

2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弆韵斋·召苏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0140

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注册时间
2011-6-7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3-1-8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陈 发表于 2013-1-7 18:01
十三行时期的银器外销的当时总价值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几十年的累计价值甚至抵不上一船茶叶的价值,在当时 ...

太早期啦,更多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甚至20世纪以后出去的,就这样总数也不算多,是吧?
微信:suoluomi8888  闲鱼:古老的蜜

11

主题

47

帖子

384

奖励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1225
注册时间
2010-5-3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3-1-8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好像我也就收了1,2件。 祝刘老新年快乐!
淘古董啦。。。
http://www.taogudong.com

159

主题

6027

帖子

4万

奖励积分

贵宾

Rank: 10

积分
137842

三多讨论版版主贵宾

注册时间
2010-5-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P 于 2013-1-8 17:30 编辑
nutshell 发表于 2013-1-7 16:28
1、十三行主要是牙行,即利用其与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做中间商同时也兼政府的包税人,这种能力应该是福建广东 ...

  自2000年收到第一件ces,贴焊花卉银碗,由于各方面消息的交流不畅等原因,直到约十年后,国内不少藏家收到了为数不少的精美器物。以后又有人对外国人写的专著作了介绍,我才开始注意到对它们的收藏与研究。
  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条件与原因及其意义,并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有关方面的发展与进程,ces也是如此。ces的较为成熟的发展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此时的中国具有强烈的反差,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中国各方面的贫穷落后。而另一方面,外来政治、经济、文化强烈冲击中国,特别是近代科技、金融、贸易机制逐步浸入中国社会。因而,ces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它的生产、制造、销售、贸易都会折射出国际化的反光。

DPP_0220.jpg
DPP_0221.jpg
DPP_0222.jpg
DPP_0224.jpg
DPP_0225.jpg
DPP_0226.jpg
DPP_0228.jpg
DPP_0229.jpg

点评

喜欢的,圆圆满满,重重叠叠。  发表于 2013-1-8 18:29
LYP
谢飞天称赞,这是我2012年春收到此批ces器中的四只银碗之一,我认为是其中较精美的一只。  发表于 2013-1-8 17:33
这菊花形态真好!  发表于 2013-1-8 14:48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0 收起 理由
apsaras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捕捉耀眼的闪光

159

主题

6027

帖子

4万

奖励积分

贵宾

Rank: 10

积分
137842

三多讨论版版主贵宾

注册时间
2010-5-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P 于 2013-1-11 13:32 编辑
nana 发表于 2013-1-7 19:47
没有将纯度较低的洋银元多快好省得直接制作成银器,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对品质还是有追求的。缅怀下。

   当时中国出口银器可谓是几千年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突破,但这却花费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自汉以来至清代,通过逐步形成的丝绸之路,在国际贸易中,基本上是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换回的是白银及珠宝。
   特别是在中国明代强盛时,海外白银通过如下路线即:日本-中国、美洲-马尼拉-中国和欧洲-中亚和印度-中国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18世纪以前获得了相当于世界产量一半、大约60000吨的白银。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经过研究与考证,搞清了白银流入中国的路线还包含两条小路线,即西属美洲-马尼拉和欧洲-马尼拉路线。这些路线总结性的概括为: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和中国-果阿-欧洲。总所周知,海外白银的主要来源有两个地方,即:日本和西属美洲。当时白银流入中国数量的估算,倾向性的用这两条源流来分析和估算白银大致数额。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白银逐步被西方列强抢掠一空。

DPP_0230.jpg
DPP_0230jbfd.jpg
DPP_0231.jpg
DPP_0232.jpg
DPP_0232jbds.jpg
DPP_0233.jpg
DPP_0234.jpg
DPP_0235.jpg
DPP_0236.jpg
DPP_0237.jpg

点评

LYP
生记款很多,CH少些,是china的缩写吗,还是其它?  发表于 2013-1-12 09:34
刘老师这个杯子的款少见,CH的?  发表于 2013-1-12 00:20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30 收起 理由
apsaras + 20 开门精美~
nutshell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捕捉耀眼的闪光

159

主题

6027

帖子

4万

奖励积分

贵宾

Rank: 10

积分
137842

三多讨论版版主贵宾

注册时间
2010-5-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宋开始,白银开始显现出货币功能。但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众多难堪。白银无论在外观、存世量、人类对其态度及使用方面,均无法与黄金竞争。但其显然在获取利润方面远比黄金方便和实用。此种特点一直延续至今。当今金器原料与加工费的比例是约三、四十分之一;而银器的原料与加工费用的比例却是百分之二百。
   另一方面,白银做为货币,在使用上十分不便,存在着携带、花费、分割等难处。而纸币自元开始露面,就注定要替代白银。
   于是,在清政府签定了连本带利赔八国近十亿两白银的二十世纪初,ces大量出现了。
DPP_0240.jpg
DPP_0241.jpg
DPP_0243.jpg
DPP_0243jb.jpg
DPP_0245.jpg
DPP_0247.jpg
DPP_0250.jpg
DPP_0247jbfd.jpg
DPP_0248.jpg
DPP_0248jbfd.jpg

点评

LYP
此杯的制作工艺既不是单一捶揲,也不仅为錾刻,而是采用剃刻,切削、打底、镀金多种手法。加上可爱的鸟型盖纽,十分讨人喜欢。杯虽不大,高仅150mm,直经75mm;重195克,但的确少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 17:24
LYP
apsaras好!此杯不但有款,还有我看不明白的一句铭文。原想很好地从实践中深入研究一下ces,可能原因太多达不到目的,便打算尽快完成此帖,标也不想上了。既然飞天妹有兴趣,就专为你增添上吧。  发表于 2013-1-11 17:12
LYP
用东北话讲:败家的玩意儿!  发表于 2013-1-11 17:08
对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就一条:赔银子。幸亏留了点给CES.  发表于 2013-1-11 16:28
这鸟型盖钮的杯子很不错。请教刘老师有底款的吗? 谢谢!  发表于 2013-1-11 15:32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40 收起 理由
nutshell + 20 少见的早中期外销盖杯!
apsaras + 20 开门精美~

查看全部评分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捕捉耀眼的闪光

159

主题

6027

帖子

4万

奖励积分

贵宾

Rank: 10

积分
137842

三多讨论版版主贵宾

注册时间
2010-5-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P 于 2013-1-11 17:28 编辑
LYP 发表于 2013-1-11 13:58
自宋开始,白银开始显现出货币功能。但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众多难堪。白银无论在外观、存世量、人类对其 ...

  此杯的制作工艺既不是单一捶揲,也不仅为錾刻,而是采用剃刻,切削、打底、镀金多种手法。加上可爱的鸟型盖纽,十分讨人喜欢。杯虽不大,高仅150mm,直经75mm;重195克,但的确少见。
P1110723.jpg
P1110723.jpgjbfd.jpg
P1110738.jpg
P1110738.jpgjbfd.jpg
P1110749.jpg
P1110749.jpgjbfd.jpg

小鸟起飞了

小鸟起飞了
P1110732.jpg
P1110728.jpg
P1110733.jpg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捕捉耀眼的闪光

1220

主题

1万

帖子

12万

奖励积分

店铺正在装修中

Rank: 10

积分
433009
注册时间
2011-8-11
性别
发表于 2013-1-1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psaras 于 2013-1-11 18:55 编辑

谢谢刘老师上底款图。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杯子。原来是  “MK”  款。手上仅有的参考书都没有具体提到这银号的出处。有说是19世纪 1825—1875 广州的银楼。真有几分神秘感呢!

土老师那件油壶(?)其中一个款就是  “MK” 的。也同样带一只鸟。我在他老人家帖子里也曾经上过一个 “MK” 款的  rosewater sprinkler。 看来那鸟跟刘老师杯子的挺相似呢。

这铭文值得好好研究研究哦。是所谓  prick dot engraving 吗?还是针錾? 文字飞天看不懂!也许小果老师会看得懂~~


点评

LYP
土弟对 此杯也表示有些兴趣,静请他来评论。 关于铭文刻法,中国历史上已有。我曾从江西收一小银冠,上面的道光九年即使用此方法刻出。其实有些器物的底子也是这样打出,似增加艺术效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 09:52
飞天 ~ 无尽意轩 。。33 号店
微信号     feitianmm
支付宝     jeanneleu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三多九如收藏网 ( 浙ICP备07032836号 )

GMT+8, 2025-5-6 18:25 , Processed in 0.12502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