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位逝去的朋友—汪建华
本帖最后由 许老师 于 2010-7-23 18:16 编辑纪念一位逝去的朋友—汪建华
,
在江南古徽州地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黟县宏村,83年的春天,大学四年级时候初次来到这里考查民居,就被江南这片典雅优美的明清古民居村落所征服。江南的柔美让我们这帮来自北方的汉子激动不已。那时的宏村几乎不见一位游客,也没有一家旅馆,在寂静的春色里,宏村如同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浓妆淡抹,清幽淡雅。全班同学挤在一间寺堂里,席地而卧,度过了第一个激动难眠的夜晚。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第二天一早醒来,大家拿起画板不约而同开始画画。记得第一张画,是在村口南湖边开始画的。那片白墙黑瓦,象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静静的仰卧在寂静的湖面上,美的让人窒息,大家都无法停下手中的画笔。临近中午时,不知哪位烟隐上来说了声“谁有烟”,这下可好,七八个人一摸口袋都无心作画,情急之下,有人干脆卷起树叶救急,一位老乡忙从口袋掏出一把烟丝分给大家。这时我才发现他在我旁边蹲了很久,看他三十岁模样,个子不高,脸庞清瘦,一幅典型江南人模样,大家谢过他,方知其名叫---汪建华。
最喜欢清晨走在宏村那青石铺成的小巷中的感觉,空气中迷漫着乡村的一种特有的泥土的清香。村里的小巷纵横交错,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条宽约一尺的小溪沿小巷流过,不用担心迷路,你只要沿水流的方向行走,最后的终点总会汇集到村前的南湖。
沿南湖东面向北约行两百米就是建华的家,兄弟二人已成家,一幢老宅被分为二间,厅堂共用,东西厢房兄弟各居。建华为兄居西厢房,他不善言辞,但谈起话来,带着浓重徽州乡音的普通话,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对宏村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是他给我上的第一课。
宏村直到六十年代中期,都保留着无数精美的民居古宅。文革开始时,城里的红卫兵曾多次组织人马来宏村开展“破四旧”运动。那几年宏村损失最大,整个村落几乎被红卫兵扫荡一遍。大量的物品字画书籍在南湖被一把大火烧光,瓷器被砸碎,玉石翡翠被没收或扔进南湖。那时全村人为了保护祖辈留下的财产,曾想尽各种办法,把寺堂的砖、石、木雕用泥巴糊起来,把老古董都藏起来,可惜大量的文物还是没有能逃过这场劫难,建华曾拿出一个盛满玉石翡翠的小木箱对我说:“这些都是当时红卫兵走后他偷偷在各家门前的小溪或南湖里掏来的”。当时自己并不喜欢这些东西,倒是对那些红卫兵烧掉的字画忍不住扼腕叹息。建华说几个月前曾有位屯溪来的老师,花数千元钱买去几十幅字画,其中有不少宋元真迹,那户人家因居住的地方偏僻,文革中受的冲击最小,他家应该还藏有许多字画,在我央求下他答应第二天带我去碰碰运气。
晚上坐在床上,把身上口袋所有的钱都掏出来,数来数去也只有一百零几块钱,平时父母每月汇20元给我,加上助学金补贴15元,这就是我大学每月全部费用,因为这次考察父亲多汇了几十元给我,看来也就是这点本钱了。
这是一座典型的明式老宅,外表朴实无华。进入前厅,感觉比一般的古民居更宽阔,顾不得仔细欣赏这栋老宅子,主人已搬出一大卷字画逐一展开------。那年我21岁,虽然学艺多年,在大学又有名师赐教,可那点可怜的知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在这满堂历代山水人物字画面前,着实让我束手无策,只好闭着眼睛捡便宜的买了。建华明白我的意思,用本地话叽里咕噜一通,帮我搞定一幅黄元治书法,也不知道黄元治何许人也,看那幅书法足有六尺整张,字有碗口一般大,字体工整洒脱,道也喜欢。一幅字从50元还价到30元,见建华使眼色赶忙掏钱,心想回家的路费应该不成问题了。出门赶忙硬塞给建华十元钱感谢他一上午的辛劳,建华很开心,回来的路上他告诉我,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建一所宅院。他说:“明清时期大量的徽商在江苏扬州一带贩盐,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衣锦还乡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宅修院。那时候,徽商们大都走山路和水路返乡,远隔千山万水,把一担一担的银子挑回家来。当年,建一座三进的宅院只需要一担银子,没有顾得上问他一担银子到底有多少两重,脑子里还在想着那铺在地上的满堂字画,如果我再有几百元多好!(若干年后我曾反思,当时何不向同学借用,哪怕区区一两百元也让我不留遗憾。也许生活和人都是如此,总会在一些关键的时候和地方留有盲点。)
此后几年,而断断续续去宏村几次,每次都是建华带我去买些喜欢的东西,慢慢的宏村这古老的民居也从默默无闻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最终成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记得90年代初接到建华的一封信,告知我终于建好了自己的房子邀我有空去做客。我曾回信祝贺他。两千年四月,因为那副“百子图”我又重回宏村曾与建华在他的小院一聚,俩人以茶代酒聊至夜深,此后,因自己下海经商而于他失去联系多年,不曾想那次会面竟成永诀,05年建华因病不治去世。
2010年春三月,带学生赴宏村写生,安顿好学生的住宿,当晚去看望建华的家人,依然是熟悉的小巷和那栋建华亲手建起的小院。从他夫人那里得知,俩个子女都已大学毕业,女儿学医,儿子从商,让人倍感欣慰。
第二天一早,穿过村后的小径,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我找到了建华的坟墓,它坐北朝南位于宏村的后山坡上。按当地人的风俗五年后方可立碑,没有墓碑,简单的土堆上长满荒草。
初识建华,也是三月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把烟丝—一幅黄元治的书法让我们成为知己。虽然不曾常来常往,可那种相见无语不来常念的感觉不是和所有的人都有的,每个人对自己的第一次都印象深刻,那幅书法是我买的第一件藏品,和那段21岁时初识江南的美好记忆一起陪伴我20多年。
为建华简单的清理下杂草,点燃一支香烟轻轻放在墓前的石板上。一直很想告诉建华;是他让我更深的爱上了徽州,爱上了江南这片美丽而灵秀的山水间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并为之感动和快乐一生------
黄元治,字自先,号樵谷。明末清初时黟县黄村人,清顺治时两中副榜,履任贵州平远府,江西建昌府通判,刑部山东司郎中,后任云南知府。为官清廉,令老仆种菜以资日用,民间称【青菜太守】。元治工诗词,精书法,曾为清廷编写【皇室实录】其所出扇面,书法现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很感人。。看完了眼睛涩涩的 生命很脆弱,友谊很坚固。 汪姓是徽州地区的大姓 嘶人已去却留下了回忆和书香令人百感~~~~ 去过宏村,西递,真美~ :]93) 感人的故事。
NN多年前大学时也是在这里写生,住了近半个月,很怀念。
当年的同班同学现在也做了老师,带着他的学生还是去那里写生,他告诉我们,那里已经不是我们年轻时去过的那个纯净美丽古村了 看到「点燃一支香烟轻轻放在墓前的石板上」,好生感动
想到从一枝烟结缘,今日墓前点起一烟
哀哉,痛哉 11
页:
[1]
2